消除焦慮的簡單方法

今天我們讀《應對焦慮,九種消除焦慮、恐懼和憂慮的簡單方法》。

作者埃德蒙伯恩博士曾任加州焦慮症醫治中心主任,20多年來專門從事焦慮症、恐懼症和其他壓力相關障礙的治療工作,是著名的焦慮問題專家。

書中的操作方法也較為具體實用。

焦慮的本質與原因

首先,我們說說焦慮是什麼,人們為什麼會焦慮。

作者這樣定義焦慮,他認為焦慮不是因為外界具體的事物或情境,而是源自想像中的危險,這個危險並不在眼前,而且發生的可能性也只是微乎其微。

在心理學中對憂鬱、恐懼和焦慮有一個簡單易懂的分割方法。

憂鬱源自於已發生的事,恐懼源自於正發生的事,而焦慮源自於將要發生的事。

作者對於焦慮的定義即時如此,我們對焦慮的思考是一種「遠的思考方式」

遠的思考方式是指想像沒有發生的、抽象的、遠的事情,而近的思考方式是看到真實的、正在發生的、近的事情。

我們為那些遠的事情而焦慮,腦補出一些可能發生的事情而焦慮。

把注意力都放在沒有發生的事情上,就可能導致一個問題:你沒有註意力再看清楚正在發生的事。

這時,我們往往就有兩類行動

  1. 試圖控制自己控制不了的事。
  2. 忽略自己能夠控制的事。

最終,讓我們遠離此時此地的生活,遠離對生活的控制,焦慮自然也不斷加深。

說完焦慮的本質,再說焦慮的四個原因。

第一,成長經歷

例如父母長期的忽視、過度批評等等。

第二,重大生活事件

例如,較長時間的壓力累積、搬家、結婚、換工作、失業等重大的生活轉變。

第三,神經生理因素

生理的某些狀況,會直接引起焦慮經驗或加重焦慮情緒。

第四,使焦慮持續的原因

當前行為、態度和生活方式。

例如,一個人因為工作太忙而焦慮,晚上也睡不好,早上起不來,導致工作狀態更加不好,工作任務越堆越多,他的焦慮也越強烈。

工作忙,本來只是焦慮的誘因,但由於他的生活方式,讓焦慮成為不斷加重的惡性循環。

那,面對焦慮,我們該如何面對呢?

學習放鬆身體

書中談到了許多方式,這裡只寫兩種我自己長期使用,並且十分有效的方法。

第一,腹式呼吸

1.感受此刻自己的緊張程度,將一隻手放在腹部,也就是胸腔正下方的位置。

2.慢慢深吸氣,讓氣息經由鼻腔流入肺部底端。 吸氣時要盡量讓空氣深入體內,感受到手被腹部頂起。

3.屏住呼吸片刻,然後慢慢將氣呼出。 想像四肢隨著呼氣慢慢放鬆。

一般來說,5分鐘的腹式呼吸可以顯著減輕焦慮。

第二,引導式內觀

引導式內觀是一種使用心理意象改變行為方式、知覺方式和生理狀態的方法。 人們可以有意識地產生想像或心理感覺印象,以此作為預防焦慮的手段。

可以閉上雙眼,想像自己身處某個令人心情平靜的情境。

書中具體談到了海灘、森林的想像。

想像情境的方式比較靈活,我常用來幫助自己放鬆的情境源自於遊戲《荒野大鏢客》。

如果你很難找到一個可以讓自己放鬆的情境,可以上網找找關於「安全島」的冥想練習。

調整思維方式

調整思考方式之所以有用,是因為事件只不過是引起我們情緒和行為的間接原因,而直接原因是我們這件事的認知和評價。

在面對同一個問題或場景時,不同的人可能會有不一樣的理解、歸因、想法,這是由於他們採取了不同的思考模式。

而那些有著不良的認知思考模式的人,就會始終解讀出讓自己不愉快的東西。

作者提到了集中扭曲的思維及對應的因應方法。

第一,災難化思維

因為一些小事,就想到災難化的後果。

這需要我們主動質疑自己災難化的想法,並用更符合現實的想法取代它。

可以問自己兩個問題:

這件事發生的實際機率有多大?

如果最糟的情況發生,我真的沒有任何辦法可以應付嗎?

第二,過濾

只專注於負面訊息,忽略所有正面的面向。

應對過濾的思維方式,我們需要主動關注那些正面的方面。

一個經典的問題是“我看到的玻璃杯是半空的還是半滿的?”

第三,極化思維

事情非黑即白、非好即壞,如果不是十全十美就是一無是處。

這時,考慮問題時可以使用百分率。

第四,過度泛化

僅根據一個證據或單一事件就得出一般性結論。

我們可以採用具體化的語言來調整過度泛化的思考。

先寫下自己焦慮的事情,再對它做以下修改。

首先,刪除概括詞,例如「總是」、「從不」、「完全」、「所有的」、「每一個」。

舉例來說:

「每個人都不喜歡我。」刪除每個人,替換為具體的哪個人。

“我總是這麼沒腦子,什麼都做不好。”刪除“總是”、“什麼都”,替換為“有時”、和“具體沒做好的事”。

透過修改,將否定自己的語言具體化,用事實說話,能夠幫助我們形成更清晰、更準確的認知,來調節焦慮。

第五,讀心術

別人沒說,但你就是「知道」他們的感受是什麼樣的以及他們為什麼那樣做,特別肯定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和感受。

例如,有些人就是特別肯定地認為戀人不喜歡自己。

應對“讀心術”,可以想出關於這件事各種不同的可能性。

可以將自己當作一個旁觀者,想像另一個人,可以是你的朋友,可以是一個完全陌生的人,當他面臨這件事,會有哪些解讀,將你能想到的都寫下來。

這就是在拓寬你的認知,你看得越寬,你的心理現實就越接近客觀現實。

第六,「應該」構想

心理學家艾利斯把這種「應該」構想叫做「必須強迫症」。

他們用「應該」和「必須」來激勵自己和要求他人,對事物有著非常刻板化的期望,覺得必須如何才是好的,或是原本應該是什麼樣的。

這種刻板化的期望,讓一切脫離他們掌控的細節都成為焦慮的源頭。

應對“應該構想”,可以去思考“例外”。

想出至少三個例外情況,重新審視自己的“應該”,加以質疑,用靈活變通的準則替代。

呵護自己

花時間呵護自己,人們可以有精力、耐力冷靜地做事,去實現自己的目標,去建立自己的人生。

作者提出了一些具體的事情,也是我們常能聽到的一些勸告。

例如保持運動,好好睡覺,吃頓大餐,看個電影等等。

撇開這些大家都懂,卻難以做到的大道理,我們寫三個具體可用的方法。

第一,製作自己的快樂表

寫下能讓自己感到愉悅的十件事情,例如散步、聽音樂、閱讀、跟朋友聊天等。

依照完成事情從簡到難的順序排序,例如閱讀這件事,就比聽音樂需要更多的注意力。

下次感到焦慮時,看看這張快樂表,依照自己的狀態,選一件去做。

第二,為自己預留空閒時間

作者將空閒時間分為三類:休息時間、消遣時間、關係時間。

休息時間是指暫停一切活動、讓自己安靜存在的這段時間。

在這段時間裡,你可以什麼都不做,讓自己徹底休息。

消遣時間就是做任何讓自己感到愉快的事或是遊戲,跟前面的快樂表類似。

關係時間是指跟親朋好友或寵物之間相處的時間。

利用空閒時間放穩步調,用適應自己狀態的步調生活。

第三,製作自己的願望表

三個月內,完成你這輩子一直想做,卻沒有去做的十件事。

這不是書中的內容,是我自己曾經做過,覺得很有趣的一個方法。

這是因為我們每天忙碌,不停不休,自然會感到筋疲力盡、精神緊張、焦慮不安。

並且在這個過程中逐漸成為一個和自身距離極為遙遠的人,熱愛並探索世界的生命力。

對於這個狀態,願望表是十分有效的,它能幫我們找回自己,找回一種真實活著的感受。

其他消除焦慮方法

最後,介紹一些實用、有趣的方法。

第一,去融合技巧

去融合出自於心理學中接納與承諾療法,是透過簡單的語言轉換,幫助你和負面想法保持距離的小技巧。

比如,我太沒用了! 替換為,我正在想我太沒用了。

比如,我就是個廢物。 替換為,我正在想我就是個廢物。

它之所以有作用,是因為能夠快速幫助你區分想法和現實。

想法能不斷對一個人產生負面影響,在於我們容易不加分辨地把這些想法當作現實。

我告訴你,下一秒,你所在的樓就要塌了。

你不會恐懼,因為你知道這是個想法,它很大機率是假的。

但我告訴你,下一秒,就要地震了。

如果你跟我一樣在成都,經歷過大大小小的地震,你很可能會開始恐懼,因為這個想法很大機率是真的。

去融合就是一個設定提醒的按鈕,提醒自己想法是想法,至於是不是真的,先從負面情緒中走出來再想也不遲。

第二,白房間冥想

想像你在一件全白的房屋中,房間兩邊都有一扇敞開的門,想像自我否定的話從左邊湧進來,從你身旁穿過,又從右邊的門出去。

你可以把這些想法想像成具體的什麼東西,我常用的就是左特(玩過空洞騎士的都懂)。

白房間冥想,我自己用的較少。

我最常用的是電視機冥想。

把想法想像成電視的聲音,就像在家裡一般,電視在房間裡響,我該幹嘛幹嘛。

書中提到的是將想法想像在溪水中漂浮的樹葉。

想像自己坐在靜靜流淌的溪水邊,樹葉落在溪水裡從你身邊漂過。

接下來的幾分鐘,抓住腦海中冒出的每個想法,把一個想法放在一片樹葉上,讓它隨著樹葉漂走。 不管是喜歡的想法還是不喜歡的想法,都放在樹葉上隨之漂流遠去。

第三,訂定行動

當遇到讓人揮之不去的煩心事時,一個非常有效的策略就是訂定行動計畫解決煩憂。

我的一個朋友就將自己焦慮的事都寫下來,一一制定行動,他寫完大概5、6頁,然後貼在牆上。

雖然有的行動,他也沒實際去做。

但每次一開始焦慮,他抬頭看看,發現自己的焦慮最多也就這麼多,焦慮的感覺也就少了一大半了。

第四,接納焦慮

面對焦慮時,很重要的一點是不要緊張或試圖趕走焦慮。

壓抑或逃避最初的焦慮症狀無異於告訴自己「我應付不了」。

實際上,多數情況下焦慮程度會在幾分鐘內達到最高峰並開始減退。

有些焦慮可能會持續一段時間,但最糟糕的狀態會在短時間內消失。

如果不去對抗焦慮,不用充滿恐懼的自我對話對待焦慮,就不會加重焦慮情緒,焦慮就會消失得更快一些。

在焦慮出現時告訴自己:“好吧,它又來了,我的身體可以承受焦慮的各種反應,我可以應付,我之前就做到了。”

接納焦慮症狀是解決問題的關鍵。

寫在最後

能看到這裡的人,大概還蠻少的。

以上方法多是在認知行為學派的心理諮商中常用有效的方法。

我不怎麼寫這種乾貨的實操文,一般閱讀量都不好。

但既然寫完了,也希望能為那些下定決心去調整自己狀態,能夠堅持地做一些練習的人,提供較為系統完整的參考。

最後,想跟每個焦慮的人分享一首詩:《紐約比加州早三小時》

紐約時間比加州時間早三小時,但加州時間並沒有變慢。

有人22歲就畢業了,但等了五年才找到好的工作。

有人25歲就當上CEO,卻在50歲過世。

有人遲到50歲才當CEO,然後活到90歲。

有人有了孩子卻還是單身,有人結了婚卻等了10年才有小孩。

世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發展時區,身邊有些人看似走在你前面,也有人看似走在你後面。

但其實每個人都在自己的時區有自己的步程,不用嫉妒或嘲笑他們,他們都在自己的時區裡,你也是。

所以,放輕鬆,你沒有落後,你也沒有領先。

在命運為你安排的屬於自己的時區裡,一切都準時。

轉載: 阿肖,知乎